随着对电信诈骗打击力度的持续加强,诈骗手法也在不断演变,其中冒充公检法人员的手段尤为难以辨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诈骗者利用泄露的信息获取公民的敏感数据,并借助公众对公检法机关的权威和信任,伪装成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使得诈骗行为更加隐蔽和个性化。此外,由于部分公众对法律程序和司法机关工作流程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骗知识,容易在诈骗分子的威胁和诱导下陷入恐慌,从而上当受骗。
典型案例:
长城华西银行广汉万达支行近期成功地化解了一起针对老年客户的电信诈骗风险。
在8月21日傍晚时分,万达支行的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客户的紧急求助电话。反映其手机银行账户出现了登录异常。凭借专业的敏锐洞察力,工作人员意识到客户可能正面临诈骗风险,并立即展开了详细的调查。通过与客户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人员了解到客户不慎向一名自称是公安人员的人透露了银行账户的相关信息。恰巧,客户当天有一笔理财产品即将到期,且账户内存有大额现金,总计十余万元。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工作人员及时指导客户通过电话进行账户挂失,有效阻止了诈骗者的进一步侵害。
次日,客户亲自前往支行,详细叙述了事件的经过。原来,在接到不明身份人员自称公安人员的电话后,该人员以客户涉嫌参与诈骗为由,要求了解客户的银行账户详情,并在其诱导下泄露了银行账户信息。随后,支行为客户办理了更换银行卡、重置密码等安全措施,并提醒客户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以防止再次遭受诈骗的威胁。
风险提示:
1.消费者应警惕冒充公检法等机构的诈骗电话,不要轻易透露个人银行账户信息,包括账号、密码等,以免资金遭受损失。
2.消费者在遇到无法登录手机银行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与银行联系确认,不要轻信陌生电话或短信中的指导,避免被诈骗分子利用。
3.消费者应定期检查自己的手机安全,包括安装安全软件、定期更新系统和应用、不随意下载不明来源的APP,以及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变更支付密码和电话卡,确保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