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15年12期(总第121期)
坚持“一体两翼” 实现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16-01-07

       编者按:“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是推进我行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董事长谭运财在各层面会议上多次进行了强调。要使该战略在我行有效落地、推进实施,既需要进行理论层面的深入研讨,又要进行务实层面的有效推动。在总行作出安排部署后,各分支行、总部各部室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全力推动。本期将继续开辟专版对全行推动“一体两翼”的相关情况进行动态报道。

 

新思维  新创举  新征途

我行公司金融“锐意求变”之路

 

      2015年是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入主德阳银行的第一年,也是德阳银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开启之年。面对机遇和挑战,作为银行传统业务部门的公司金融部,紧紧围绕公司业务传统主体,积极协同投行部与互联网金融部,大力推进业务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实现了转型之年大发展。

       一、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有效夯实主体业务

      截至11月末,全行对公存款余额385.10亿元,较年初增长133.33亿元,增幅52.96%,完成目标任务的125.64%;公司类贷款余额195.07亿元,较年初增长40.44亿元,增幅26.15%,占全行总贷款的65.49%。在全省19家城商行中,我行公司类存款占比6.54%,位列全省城商行第三名。德阳地区对公存款在近半数银行机构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上涨,继续保持第一。

    (一)大胆实施综合化改革,营销观念和方式成功转变

      在全国经济持续下行,企业有效需求降低,存款增长乏力的形势下,我行针对公司金融提出“以资产业务储备客户资源,带动负债业务快速增长”的公司业务发展策略,在公司金融部成立大客户中心,专职负责公司业务拓展、大客户维护及创新业务试点,重新整理了业务产品和业务流程,出台了市场化的风险评审机制、产品定价机制和业绩考核机制,全面提升了公司业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截至11月末,全行储备项目共107个,总规模232.23亿元,已落地金额73.41亿元,带动负债业务13.56亿元。

    (二)积极发展协同业务,客户资源和渠道全面拓宽

      按照长城总公司提出的“大协同”营销战略,我们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多方促进与长城旗下办事处及平台公司的业务协同。按照“总部牵头、部室协作、分组落地”的原则,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行领导为主要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业务接洽、项目营销和高位营销;将协同工作纳入了公司、零售、金融市场、投行等部门职责,强化了部门的分工落实责任;实行管理行分片服务长城公司各办事处的工作措施,成立了六个小组对长城办事处分组服务、对口营销。截至11月末,累计完成协同项目99个,其中:资产业务36项,发生额171.4亿元;负债业务46项,发生额304.36亿元;中间业务15项,发生额38.77亿元;同业授信2项,发生额35亿元。

      二、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服务“两翼”转型

      在夯实传统主业的同时,公司金融部加强与投资银行部和互联网金融部协同,在业务产品、交易结构、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强公司业务互动,促进传统业务向“两翼”业务转型。

    (一)以协同业务带动投行业务发展

      在协同业务方面,梳理并创新了委贷+收购、专项资管计划、增量配资等投行业务品种,确保了业务开展流程明确、风险可控;与投资银行部共同举办了相关业务培训,提升了全行客户经理业务素质,转变了传统的资产业务营销方式;在项目储备和预评审阶段指导分(支)行做好产品设计,以产品推动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将成熟的产品向长城公司各办事处进行了复制,迅速带动了投行业务的发展。2015年,协同业务累计带动新增投行资产199.17亿元,共55笔,占全年新增资产规模的70%以上。

    (二)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公司业务转型

      积极参与我行电商平台建设,提出了网上商城的方案和建议,并配合进行网上商城的建设;协同推动各分(支)行加强企业网银的营销,促进互联网服务手段的提升;协助推进“U财”投融资产品,落实标的方案设计,探索利用我行互联网融资平台为公司客户提供新的投融资居间服务。

      三、不断谋新求变,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

    (一)先发试水,探索“互联网+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随着“互联网+”在金融业的渗入,公司金融部将结合传统银行专业的风控模型和地方市场数据,以中小企业业务零售化作为突破口,研究创新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一是推动传统业务互联网化,包括中小企业直销银行平台融资、股权众筹等产品,同时依托大数据对部分行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二是建立企业金融互联网支付结算、财资管理系统,支持跨行支付,覆盖市场主流银行,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和智慧园区等领域试水运用,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丰富、便捷、全面资金管理服务。

    (二)传承创新,抢滩“投行+大资管”业务市场

     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放开地方政府发债、敲定证券发行注册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速等措施,商业银行积极备战“大资管”业务。公司金融一方面延续投行业务对传统信贷业务的补充优势,另一方面将积极抓住资本市场的重大业务机会,包括并购重组、国企改革、定向增发、股权投资、市值管理、结构融资、资产证券化,PPP模式推广等,充分利用长城公司金融全牌照平台,打造“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金融服务,创新设计适应轻资产业务特点的内部授信和风控体系,努力为德阳银行的发展开疆扩土。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2016年,公司金融部将继续践行“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求新、求变、求突破,实现条线整体竞争能力的新一轮增强,阔步迈进利率市场化大格局下公司金融的新一轮征途。

 

公司金融部  王钰

 

 

 

消费金融发展趋势浅析与实践思考

 

      消费金融指向包括个人及家庭的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成为主要驱动力,消费金融发展提速,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参与主体愈来愈多。作为商业银行,顺应消费升级的态势,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对助推银行转型发展、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消费金融发展环境

      政策利好消费金融。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2014年10月,国务院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要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2015年6月,国务院决定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此举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今后将不再局限注册地开办业务,“跨区域经营”已实现政策突破。

      产业环境逐步优化。一是征信市场化迈出实质性步伐。2015年1月,央行批准了8家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通过征信建设,将降低线下信用调查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的信贷风险。二是互联网新技术开始应用推广。随着移动互联技术渗透到消费金融各个领域,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身份识别方式被广泛应用,为客户远程开户和申请金融业务提供验证与核实保障,也为消费与信贷受理、资金支付无缝对接提供了支持。

      同业发展势头强劲。一是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提速。自2009年我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公司数量达到16家,贷款余额46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12.23亿元。二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小贷公司主体数量庞大。2015年3季度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65家,贷款余额9508亿元。随着金融监管逐步放开和互联网技术革新,尤其是电商系消费金融发展潜力巨大。三是银行机构重新布局消费金融业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很多银行纷纷重新布局消费金融,工商银行、平安银行等成立一级事业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先后发起或参股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二、消费金融发展优势

      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当前银行主要精力集中于传统工商业企业及经营性贷款,而这些领域竞争激烈、产品收益低,降低了银行业发展积极性,创新尝试动力不足,这恰恰给了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

      业务风险分散。消费金融优势在于由于单户金额小、风险分散、资本消耗低,风险集中度较低,行业平均不良率较低。同时,消费金融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较小,资产质量波动性较小。

      覆盖客户群体广泛。消费金融客户面向城乡居民,尽早布局消费金融可以提前挖掘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优质企业白领、商务精英等客群。通过资产业务撬动,有益于夯实零售基础客群,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盈利性较好。居民在购置消费用品占收入比例较小,贷款利息支出占比收入显微,导致了消费金融行业定价明显高于传统贷款。消费金融受理效率及放款速度较快,能够取代民间对于资金的获取,同时,大城市白领客群在高房价的生活压力下,急需发展第二职业或工作外收入,基于职业原因,这些客户不方便申请经营性信贷,为消费金融赢得了发展机遇。

      三、银行业消费金融的实践展望

      转变观念,增强业务发展认识。我国人口基数大,消费经济规模庞大,在宏观政策及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消费金融前景广阔。银行业打造消费金融业务有着自身的天生优势,发展消费金融能够迅速扩大基础优质客群,有助于批量开发“长尾客户”,有益于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基于上述认识和判断做好消费金融业务布局。

      多措并举,开展客户资源转化。消费金融发展关键在于获客模式,在战略层面,引入电商、大型零售商、汽车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等客户资源多、会员广泛的企业作为股东,或共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平台对接、场景延伸等方式,形成资源共享的联姻发展格局。在管理方面,成立消费金融事业部,加强资源投入,专注技术水平,通过线下线上获取客户资源,广泛开展批量化营销获客,发展“蜘蛛型客户”,起到滚雪球效应。

      强化风控,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消费金融核心技术在于风控能力。一是数据建设,建立银行过往否决、黑名单、呆账客户数据库,在业务受理时通过云端或指定存储器备份留存并共享,将数据资产转化为风控资源,或与市场化征信公司开展数据共享;在数据转化上,在人行征信、留存数据、第三方数据的基础上,开展用户画像工作;二是模型建设,通过掌握消费信贷特征,有效建立消费信贷风控模型,预警模型。

      科技支撑,构建业务创新驱动。在受理端,全面开发APP、影像资料系统等,实现快速进件,积极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开展远程线上验证。在审批端,实施流程引擎、决策引擎驱动,替代或部分替代人工作业判断模式,实现快速、高效流转和自动决策,通过科技支撑,提升消费金融效率,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零售金融部  朱守苗

微信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