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话题。也许是从小被诗文打动一直对它情有独钟,也许是潜意识里还延续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诗意情怀,也许是在日益奔波忙碌的今天需要它来缓解内心的烦躁与不安,但不管是哪种,也许古诗词都应该像一颗耀眼明珠,在历史的岁月变迁中熠熠发光。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精致,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就是,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但是失去了意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后也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和对人生、时空的感悟破坏了。诗词的精妙之处还在于诗眼,有时一个字就能成为点睛之笔,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不仅强调了色彩,还让整个静止风景都生动活泼了;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中,“抹”“、“连”完美地勾勒出美景轮廓,即使没有见到的人也能够想象出来。
南怀瑾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少年时期熟读一些古诗的效果。”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而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孔子也说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都证明了诗词的重要性,它可以怡情养性,使人心走上正道,古人让小孩子熟读三字经也是为了寄予这样一种美好意愿吧。
诗词的美好还在于它会随着你的人生阅历产生不同的感悟。杨振宁先生曾谈起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教他背诵唐诗宋词,有的懂有的不懂,后来的几十年,经历种种悲欢离合,才逐渐领悟到诗词的真谛;鲁迅先生也说过,青年时期读向秀的《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后来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才了解他当时郁结在心,欲说还休的心境。记得自己小时候背唐诗,无所谓意义,只觉得朗朗上口;后来稍长一点,不吃饭,外公就会指着碗里的食物训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小伙伴池边钓鱼,也会想起“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而故意压低声音说话;外出读书离别父母,依依不舍时,脑海中就浮现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夏夜星空灿烂,院子里铺个凉席“卧看牵牛织女星”,细细品味牛郎织女的故事;高兴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悲伤的时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遇到动心的人揣测“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失恋以后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志高意满时效仿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失意时想起“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从前背的那些诗词,像是一幅幅画面,埋在心里。直到有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体会到某种心情,就忽然都复活过来。那种感觉,像是穿越了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到好处,以至于无法用其他更好的词语形容。
最近很喜欢一个“音乐诗人”,他和妻子将生活过成了诗,闲适恬淡,岁月静好,羡煞旁人。他说当他老了的时候,可以变得更加开阔,能接纳一切人,对身份地位都没有偏见,对世界还很好奇,有正义感,而且能够很勇敢。我想,那也是我憧憬的诗意生活。
文以载道,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精神的交流,历经岁月的洗礼后留下最真实的印记。它融入我们的血液和大脑,在不断碰撞中得到共鸣。这或许就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原因吧。
什邡支行 陈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