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16年8期(总第129期)
《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学习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21

        7月1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称《意见稿》),提出,“十三五”期间,银行业要把创新贯穿科技工作始终,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积极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构建银行业互联网金融生态,积极推进核心应用体系改造升级,助推银行业务转型升级。对此,互联网金融部组织全员进行了学习研究和深入讨论,并总结归纳成学习心得,现刊发于后,以供参考。

 

 

 

运用科技手段  强化创新意识  实现互联网金融新突破

 

互联网金融部  农刚

 

 

        一、形势严峻,把握机会迎难而上

        正如《意见稿》中所说,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宏观因素给银行业的生存环境带来深刻的变化。而以“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以及线上十分活跃的各类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冲击。它们利用较传统银行更为领先的科技力量和手段,开发出丰富的应用场景,不但获得了宝贵的客户大数据,还可利用线上优势提供快捷的金融服务。2012年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而到目前,除实力雄厚的国有大行外,大多数小银行都仍在纠结做与不做,如何做的问题。回顾IT业的发展历史,在GSM手机、短消息流行的年代,电信业三大国有运营商赚得盆满钵满,但到了微信、支付宝年代,大部分的增值服务、应用场景都被互联网企业垄断,这些运营商几乎沦为纯技术管道,对未来业务发展方向丧失了主导权,BAT成了大赢家。未来的金融业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吗?传统银行业如何面对挑战?小银行又将如何生存?

        《意见稿》的出炉恰逢其时,从监管角度为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指出了大方向,鼓励和支持创新,并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指导。这也证明我行2015年提出的“一体两翼”战略把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一翼是高瞻远瞩的。

        二、他山之石,借鉴IT公司创新能力

        《意见稿》指出,新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而银行缺乏相应的创新文化土壤,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因此,为达成“十三五”目标,我们必须要学习借鉴优秀互联网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法。那么具体应该学习借鉴哪些方面?笔者结合在IT界的从业经历,尝试做一梳理。

        (一)快速创新的能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产品的创新机会期往往不超过6个月,如果慢别人半拍,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还加大了风险,对某些产品来说甚至是致命的。足够快就有可能赚取丰厚的机会窗利润,后来者多半只能在竞争的红海中苦苦挣扎。据说创业之初,马云在阿里公司内部的名言是“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员工如果有了好的想法,必须要快速落地实践见成效,否则时机一过就只能作废。

        (二)文化创造的能力。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导向很强,从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管理风格都鼓励创新。谷歌公司实施“20%时间工作制”,允许工程师每月用一定比例上班工时做自己喜欢而非本职工作的事,这些“额外工作”的成果如果通过了其内部的评审,即使是一个普通程序员,也有机会晋升为该项目的产品经理,从而获得足够的资源去把产品做大做强,谷歌街景地图就是该制度催生的优秀产品。国内IT业顶级公司华为,也非常重视培育内部员工的创新意识,华为文化中有“小改进,大奖励”的说法,日常工作外有共同兴趣的人可以组建QCC品管圈,鼓励大家合作研究解决技术、流程、工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有成果即可报销相关活动经费,对员工个人的晋升也有积极帮助。

        (三)吸引投资的能力。创新的想法和良好的团队执行能力可以吸引风投,快速获得足够的财务支撑,利于创新点子的快速落地和业务上的卡位,争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我们曾经交流过的一家川内企业和一家深圳企业,发现他们的创业构想和时间都相当接近,甚至川内这家企业的构想更宏大,但目前仍是小规模实验状态,而深圳的企业较早就拿到了A轮融资,仅用1年半时间就做到1000人规模,明年底计划扩张到3500人,可见充裕的财务支撑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四)技术引领的能力。云、大数据等都是源自互联网的技术,现在《意见稿》明确提出“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联网场景的主要信息系统尽可能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大数据方面,银行要主动制定大数据战略,积极建立大数据服务体系,加强数据共享,深化大数据应用,充分发挥数据价值。但是互联网技术仍在演进,5G网络、区块链、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可能得到普及应用,银行如果不能同步,届时仍然处于学习追赶的一方。国内目前唯一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目前有约1000名员工,60%是科技开发人员,其科技部门不仅仅是承接业务部门的开发需求,研发的新技术还可反向驱动业务的发展,并对外进行输出。与之类似,平安银行把科技部门独立成立平安金科,开发出“一账通”产品,用于整合业界的直销银行。

        (五)成本控制的能力。互联网公司容易给人产生“烧钱”的印象,但其实一旦IT建设完成,业务成熟稳定后,只需要少量的人力就可以管控海量的数据和用户。微众银行无任何线下网点,截止2016年3月已开放白名单客户2000多万,据其测算每账户每年的运营管理成本低于5元,而传统银行要达到40~50元,纯线上运营可节省90%的成本。

        三、 创新理念,突破传统业务思维限制

        银行有其特殊性,本身也必须符合强监管要求,无法直接照搬IT互联网公司的很多做法,但绝不应该无所作为。在《意见稿》精神的指引下,古有“胡服骑射”,今有“拿来主义”,借鉴新技术、新思路,再结合自身优势,互联网金融就是很好的突破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场景化展开创新,以下列举一些方向供探讨或参考。

        (一)APP与自助机具联合互动。如招行的无卡取款功能,可通过其手机银行APP预约,发送相关短信,在ATM机上输入已注册的手机号和预约密码,就可取现。这个功能看起来并不高大上,但很实用。招行多年坚持以卡业务为核心去提高客户体验,在互联网金融大潮来临时仍然可以稳守钓鱼台。更早时期,招行即推出ATM机的无卡存款功能,到今天依然方便实用。

        (二)银行特有优势的O2O场景。如平安银行的橙e网,建设和运营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并协同物流、第三方信息平台等战略合作伙伴,让中小企业注册即免费享用云电商系统,快速实现其供应链上下游商务的电子化协同,实现“订单(商流)、运单(物流)及收单(资金流)”的一体化,以及由订单触发的物流、保险、结算、融资等商务的一站式综合供应链金融。平安银行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平台服务,两年时间的新增商户数即与过去10年相当。O2O的意义不仅在于B端,对C端的个人客户也有很多丰富的应用场景。

        (三)支付场景。支付清算原本为银行主业,但在互联网金融开始阶段被忽略,以至于让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做大从而逐步侵蚀了银行的政策红利,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以“无孔不入”的热情将支付渠道的基础功能价值深度挖掘,并将其升级为盈利价值,通过从银行分流结算资金,将资金引入到互联网金融产品当中,在创造出众多赢利点的同时还分流了银行的客户。也正是因为这种“颠覆传统”的强大能力,使得监管部门开始高度关注并准备介入监管。但无论如何,支付场景的应用价值对银行而言举足轻重,互联网金融正是一把挖掘价值的好“铲子”。

        (四)线上贷款。通过互联网实现贷款线上申请、审批和放贷,可大幅优化传统贷款繁琐线下流程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线上贷款更有战略价值的是延展性,有利于与其他产品的嫁接和交叉营销,同时还可快速对接外部大数据资源,实现跨地域和7×24小时的持续经营。

        (五)线上专项营销。根据分支行的具体业务目标或客户目标,利用线上技术和网络渠道将实现对线上产品的推介和销售,与传统线下营销拓展相比,不仅更便捷、更高效、体验更好,还能有效减少营销费用。此外,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将不可避免地转向于移动化、网络化,互联网金融产品、渠道、场景应用更加契合专项营销,贴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六)积分商城。银行是否应该做电商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国有大银行本身就有不逊色于“BATJ”的海量客户资源,通过线下转线上,激活存量客户即可获取足够的流量,因此我们看到工行开发了“融e购”,建行开发了“善融商务”。这些商城的成功与否我们不做评价,但对小规模银行来说显然不能简单复制其经验。积分商城除了达到回馈存量客户的基本目的,从创新的角度看,还可将其作为嫁接创新、验证创新的一个平台,前述的若干创新点均可以尝试对接或融入该平台,同时也可为我行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提高客户黏性。

        四、 借助东风,“一体两翼”奋力起飞

        “BATJ”的海量客户资源和实时流量为人所羡,但凯文·凯利所著《失控》中的去中心化理论,也揭示了互联网不存在永远的一家独大和垄断,今天高高在上的独角兽企业都不是业界最终形态,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千变万化,不断进化的生命体,而金融产品又有其特殊性,因此,传统银行应结合好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内联外引,稳步创新,融入并反哺本体。IT界曾有一句名言,“没有迟到者,只有失败者”,银行作为“慢牛”,仍然具备很好的后发优势。2016年很可能是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新的开端,结合《意见稿》的指示精神,吸收互联网企业的先进经验,以只争朝夕的劲头踏实工作,为了“一体两翼”的展翅高飞,让我们立刻、现在、马上就做起来!

 

 

 

在互联网金融拐点来临之际再谈互联网金融定位

 

互联网金融部  文杰

 

 

        自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头顶金融创新的光环,受万人追捧。但2015年底“e租宝”的风险事件爆发后,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和三方支付业务的行业监管和自律严格收紧,进入行业整顿期。在这个野蛮生长和调整的过程中,背后有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周期变化,以及监管口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而更主要的是互联网金融自身定位的迷失。近期,作为舶来品的金融科技(Fintech)概念又开始被热烈追逐,同时适逢中国银监会《意见稿》出炉,并首提“构建银行业互联网金融生态”,在行业拐点来临之际,冷静思考和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定位和职能,对下一步互联网金融如何进入发展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至今为止,互联网金融并没有特别权威和明确的清晰界定和概念。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使用新技术对金融服务的创新,它不改变金融本质,但通过渠道和技术优势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一、在用户交互前端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生物识别、数字证书签名、NFC近场支付、VR和AR等技术手段打造具有便利性和优体验的金融服务场景;二、通过系统自动化处理和图文视频等即时通讯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的金融服务中台作业平台;三、使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信息数据的跨平台对接和集中管理(包括存储、分析、挖掘等),实现批量化、自动化、精准化的业务运营管理支撑等。

        目前,我行正研发第一款线上贷款产品,该款产品将带给客户真正的线上受理、线上办理、线上发放的便捷体验,同时具有以下特点:一、属于我行自建的大数据场景设计和应用,通过我行数据中心和核心系统基础数据筛选定位客户及预授信额度;二、实现风险前置,通过人脸识别、数字证书签名等技术手段减免面签流程,放款周期大幅缩短,申贷关键词由“申请”变为“领取”,客户体验显著提升;三、通过系统自动化,辅以少量人工干预,实现批量贷款管理,大幅压缩运营成本,减少人力投入,实现精确营销。考虑到信贷风险管控要求,该产品暂未全程纯线上化设计,将辅以人工方式进行调研和批贷审核,同时因数据源局限,目前只针对我行现有代发工资客户。在接下来的产品规划中,我行将引入线上作业平台以及更多外部数据源,实现客户沟通线上化,并合作建设针对具体业务场景的风控指标和模型,推广线上金融服务。这一产品的面世,将为远程开户提供适宜的金融场景,通过技术手段和流程重塑,实现金融业务创新,优化贷款流程体验。

        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科技等概念的提出主体均是互联网企业或科技企业,市场机会和盈利指标是其业务发展规划的主要指向。互联网金融关注金融创新,但不应成为市场投机和非法集资牟取暴利的温床。伴随着市场规范化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更多参与到金融创新浪潮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关注金融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在提高金融效率,填补信贷空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以及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微信关注